精华|为什么你要学会“瞎扯淡”?

时间:2015-01-16 16:30 作者:cfa 来源:cfa

最近我和在德勤管理咨询(Deloitte Consulting)实习的一位导师联系的时候,我们再次探讨了要成为管理咨询行业一个成功的求职者,究竟什么素质最为重要? 虽然我的见识浅薄,背景也实在不够出类拔萃,但也算是常春藤本科毕业,有幸从资深人士们身上习得一二。谈来谈去,有一个素质是不得不提的,那就是presentation skills,或者我愿意把它翻译作为“表现力”。大家也很有幸看到这一文,获取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。

       
为什么愿意将它翻译成“表现力”,主要是因为想讨论的并不是简单的做一个幻灯片(PPT)然后介绍一下,而是一个全方位的表达自己思考方式、生活态度、研究模式的能力。其实笔者在美国留学的五年中,还真觉得这是中美留学生差别较大的个人素质之一。
 
不知道是因为文化原因还是教育体制原因,中国孩子的学习方式总是比较自主,学习采用的是读书听课然后自己练习习题,******上阵考试,就读大学的模式。而美国的初级教育互动性就强了许多,鼓励学生间以及学生和老师间的交互性。我同意很多人的看法,谁说美国的教育就是优秀的?美国人数学不是明显不如我们中国人吗?这点我很赞同,中国的教育模式产生了众多的优秀的学子,为美国的高校、智库、各类研究机构提供了高智商的人群。看过《社交网络》(Social Network)的同学可能会记得开头的一句话,“你知道吗,在中国拥有天才智商的人比美国什么群体的人都多。”这有些扯远了,我想说的是,美国的教育模式虽然没有造就那么大量的数学天才,但是着实培养了孩子从小的表现力。
 
回到这篇文章的标题,在美国同事、同学间打招呼,**句话往往是,周末干了什么呀?昨晚怎么安排的?暑假如何安排?初到美国留学的同学会突然有些不适应,觉得不知如何答好,因为从小并没有人问我们这样的问题。从小中国孩子的感受就不太被关心,而他们的成就却很受重视,所以渐渐习惯了这种“韬光养晦”的相处模式,不太愿意和人交流。其实有的时候我觉得挺搞笑的,美国人就算是周末宅在家看了15集美剧,第二天还是能够绘声绘色地把这部剧好好推荐一下。
 
我和同学常常开玩笑,说美国人特别擅长扯淡(bullshitting),不管什么都能给他们吹得上天入地。可是认真想一想,这种表现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。先不谈领袖气质的培养缺不得强大的个人魅力和表现力,就拿现实的找工作这件事来看,扯谈这个原来看起来“油里油气”的特质,突然变得十分有优势。为什么很多中国孩子抱怨小组讨论的时候张不开口,面试的时候不擅长包装自己的优势,其实都来源于比较差的表现力。有的人会找借口说是因为自己英语水平不佳,其实我非常不赞同这个观点。留学生里是否擅长交流和英语口语水平并不是完全正相关的,倒是和性格直接关联。回到如何对待留学时的工作面试,或者上课时的小组讨论,其实真的应该边说边思考(think loud),而不是一定得憋出个结论再发言。
 
每每准备case interview的时候,最重要的都是把你思考问题(approach problem)的逻辑井井有条地展现出来。最忌讳的就是闷声不响3分钟,报出一个答案。其实有的时候想想真不公平,我的高中成长在一个过程不给分答案对了才给分的环境,而到了大学,突然每一步都得写得漂漂亮亮地,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。
 
******加一个小插曲。笔者之前在一家全球排名第五的智库实习,当时大家就曾讨论说,中国作为一个大国,已经不能继续以前“韬光养晦”的发展模式,而是应该融入到其他国家的发展步伐中来。我觉得个人的发展也是一样的,一味地低调,你可能等不到一鸣惊人的那一天。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