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许多金融从业者来说,
CFA(特许金融分析师)证书是职业晋升的“黄金敲门砖”。但考试难度高、周期长,让不少考生望而却步。究竟
CFA考试如何判定是否通过?通过率和人数又有何规律?本文将逐一解答这些关键问题,帮助考生更清晰地规划备考策略。
CFA考试的通过规则并非简单的“答对多少题”,而是采用动态评分机制。根据官方说明,通过率=通过人数÷实际参加考试人数(弃考者不计入分母)。例如,若某次考试有1万人参加,其中4000人通过,则通过率为40%。
具体评分时,协会会综合全球考生的成绩分布,划定一条“最低通过线”(MPS)。据行业经验,M线通常设定为全球成绩前1%考生平均分的70%左右。这意味着,考生需确保自己的正确率超过全球前30%的水平才能稳过。此外,成绩单中若显示“congratulation”即为通过,反之则需再战。
二、CFA通过率近年有何变化?
从近十年数据看,CFA各级别平均通过率呈现“一级低、三级高”的特点:一级约42%,二级45%,三级54%。但自2021年全面推行机考后,通过率波动明显。例如,2021年5月一级通过率骤降至25%,2022年回升至36%-38%,而2023年一级通过率稳定在37%左右。
机考模式下,题库随机性增强,且更侧重定性分析题,这对依赖刷题的中国考生形成挑战。协会解释称,难度并未提升,但考生需适应新形式,并加强对冷门知识点的掌握。
三、CFA全球及中国通过人数有多少?
截至2022年,全球CFA持证人约20万,中国占比约5%(1万人)。近十年(2013-2022)总报考人数达184万,其中:
一级:报考106.6万人,通过43.5万,通过率41%;
二级:报考49万,通过22万,通过率45%;
三级:报考28.9万,通过15万,通过率52%。
中国考生数量逐年增长,但通过率与全球水平基本持平。以2022年为例,中国考生占全球报考人数的20%-30%,但持证人数增长缓慢,反映出高阶金融人才的稀缺性。